在“雙碳”目標引領下,晉能控股裝備製造集團車寨礦井通過建設臨時汙水處理站,將礦井汙水轉化為可複用的“再生水”“經濟水”,不僅扛牢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,更探索出一條“廢水變財富”的發展路徑,實現了環保效應與經濟效應的“雙贏”,成為礦山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。
車寨礦井是一座年產設計150萬噸、資源儲量約2.1億噸的在建礦井,礦井建設產生的廢水若不經處理,直接外排,不僅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,還會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。如何保護環境,避免資源浪費,成為礦井發展建設過程中的一大重要課題。
該礦井把這一課題上升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謀劃研究,早在建設之初,就遵循“生態優先、綜合利用”的原則,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,建成了一座建築麵積為289.71平方米、輕鋼結構,包括綜合車間1棟,一體化設備5套,年處理能力約43萬噸的臨時汙水處理站。
據了解,該臨時汙水處理站在地麵設計了三座沉澱池,井下提升上來的礦井汙水首先會進入這裏,經過數小時沉澱,來降低汙水中的懸浮物濃度,減輕後續處理工序的負荷,有效解決了傳統汙水處理站異味重,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的問題。同時,采用“沉澱+調節+脈衝旋流澄清淨水裝置+機械過濾”的工藝流程,通過沉澱、調節、過濾,將煤泥與汙水徹底分離,有效降低了礦井汙水中的生化指標和油類物質,以此滿足汙水回用標準,有效破解了汙水外排的環保風險。
車寨礦井機電管理部負責人介紹:“考慮到礦井生產建設不斷推進,井下打鑽、除塵、設備冷卻,包括地麵施工單位不斷增多,用水量逐步增大現狀,我們礦本著就地取材,汙水複用降低用水成本的工作思路,一方麵從汙水處理抓起,實時監測汙水pH值、懸浮物等關鍵參數,動態調整藥劑投放量,讓汙水處理的綜合數據更加精準、處理精度更高,另一方麵從中水複用抓起,精準統計每一處水源複用地點,並逐一接通汙水複用管道,不僅將處理之後的汙水重新回流複用至井下各生產現場,還綜合用於礦區綠化、道路降塵等。按照目前礦井建設進度測算,該臨時汙水處理站年處理、複用汙水量將達到約2.4萬噸,一舉兩得,既節省了大量的自來水采購費用,還讓汙水變廢為寶,實現了‘再就業’。”
下一步,車寨礦井會繼續強化管理,完善設備設施,將處理之後的汙水運用到更加廣泛的領域,讓“再生水”為車寨礦井的可持續發展有效“解渴”,為打造環保效應、經濟效應雙贏局麵注入不竭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