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,王存永在任樓礦參加工作。2008年,又調入五溝礦采煤區,從事煤礦一線工作二十餘載,他與液壓支架結下了不解之緣,檢修過的液壓支架不計其數,長期的勞作讓他的雙手布滿了厚厚的老繭,卻也練就了一身“聽聲辨故障”的絕活兒。
“來到五溝礦,我一直在采煤區負責工作麵液壓支架檢修工作,工作中的困難挺多的,印象最深的還是在1024工作麵、1029工作麵期間。”王存永說道。
當時,1024工作麵的液壓支架是從其他工作麵直接倒轉過來的,未經升井維修,液壓管路老化嚴重,猶如生鏽的鐵索,接頭處鏽死,擰都擰不動;液壓元件和油缸也都不同程度地損壞,更換工作極為頻繁。尤其是推移板與推移千斤頂,損壞數量眾多,即使是更換,鏽死的銷軸也成了最大的“攔路虎”。常常耗費多時,都難以成功更換一個,這讓王存永心急如焚。
麵對困難,王存永沒有絲毫退縮。工作間隙,他在工作麵,反複琢磨、嚐試各種方法。終於想到用風鎬敲打震動加水的辦法,當鏽死的銷軸在風鎬的震動下,伴著水花掉下來時,王存永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這個土辦法不僅成功解決了難題,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後來更是成為了采煤區隊裏的“維修秘籍”。
在1029工作麵工作期間,剛結束一天工作的王存永正準備回家,突然接到1029工作麵101架推移板損壞,需要維修的緊急通知。他沒有絲毫猶豫,立刻轉身再次下井。到達工作麵後,由於現場更換條件不足、行的順程不夠,舊件出不來,他立即使用風鎬對溜槽下堅硬的岩石底板進行開挖,經過一個夜班艱苦努力,終於成功更換了推移板,又一次保障了采煤工作順利進行。當他再次上井的時候,已經是第二天早晨八點了,疲憊不堪的王存永坐在井口更衣室內,臉上卻洋溢著勝利的喜悅。
井下的工作艱辛而繁重,但王存永從未忽視對家庭的責任,尤其是對女兒的教育。妻子盧淑萍全力支持他的工作,將家裏的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,讓他能夠心無旁騖地投身於煤礦事業。夫妻二人雖分工不同,但目標一致,共同為女兒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。
“在孩子的學習教育方麵,主要還是保持隨時溝通,時刻關注孩子在學校裏的動態,發現問題,想辦法及時解決,育人同種樹,隻有用心灌溉,皆會有所得。”談及孩子的學習教育,王存永說道。
王存永總是別著一個小本子,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女兒們的考試成績、學校表現等情況。工作雖然繁忙,不能時刻陪伴在女兒身邊,但他的心始終牽掛著女兒的成長。二女兒王珊在高二下學期時,成績突然出現了波動,學校領導多次與他們做了溝通,他和妻子也多次與女兒溝通,卻始終效果不佳,這可急壞了王存永。
家庭上的不順心,多多少少也影響到了工作。“要不拍個井下紀錄片給孩子看看?”關鍵時刻,采煤區負責人得知了此事,便提議拍攝一部關於王存永井下工作的紀錄片,希望借此讓女兒了解父親工作的艱辛,從而激勵她努力學習。
鏡頭裏,王存永沾滿煤炭的手正緊握工具,認真地在井下檢修著液壓支架,礦燈在工作麵的巷道裏不停搖曳,映照出了他那疲憊卻堅毅的身影。當女兒的班主任將視頻在教室播放時,王珊看到父親佝僂著腰更換液壓油缸的畫麵,泛濫的眼淚無所適從,不自覺地在眼眶裏打著轉。
“原來爸爸的鬢角已經悄悄鑽出了許多白發。”那天晚上,女兒在日記裏寫道,“爸爸用礦燈照亮了我們的家,我要用台燈照亮自己的未來。”
2024年高考放榜之日,對於王存永一家來說,是一個無比激動和喜悅的日子。在大女兒王薇成功考取了安醫大臨床研究生之後,二女兒王珊更是以全縣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,被北京大學錄取。“這麼多年再苦再累的付出也是值了。”喜訊傳來,王存永激動的淚水,瞬間模糊了雙眼,他和妻子多年來的辛勤勞作,終於迎來了豐碩的回報。
“煤礦一線工作雖然辛苦,但隻要踏實肯幹,不斷學習,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和挑戰;隻要充滿熱情,不斷突破,就一定能夠成功與收獲。”王存永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皖煤人的堅韌與擔當,激勵著每一位職工默默紮根於平凡崗位,以日複一日的堅守、精益求精的態度,在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奮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