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草長鶯飛二月天,拂堤楊柳醉春煙。兒童放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。”春天帶給我的記憶有很多,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屬小時候放風箏。每到春季,在礦區附近的麥田裏,到處都是放風箏的人,天空中飄蕩著五顏六色的風箏。
家裏的第一個風箏是小姨給買的,它是三角形,表麵畫了一個孫悟空,下麵掛了一截長長的尾巴。那時年齡較小,大概三四歲,不會放,也不是很感興趣,都是父親帶著我去麥田,他放我看。那個風箏的橫杆有些問題,每次父親都費很大的勁才能讓它飛起來,即使飛起來了也不長久,很快便一頭栽在麥田裏,最後那個風箏在家裏的衣櫃上吃了很多年灰才扔掉。
讓我對放風箏開始感興趣是在小學二年級,那時學校組織了一次風箏比賽,所有學生自己帶風箏參賽。我沒有足夠零花錢買新風箏,所以隻能看著別人放風箏,其實那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是沒有自己風箏的,隻有個別家庭條件不錯的同學買了新風箏。我也是第一次看見,原來風箏不僅隻有三角形,也可以是梯形,尾部不隻是長條,也可以是螺旋形。那個下午,雖然自己沒有風箏,但是看著別人放依然很開心,也是那時候心中就種下了一顆等攢夠零花錢一定要買個風箏的種子。
不久之後有次放學,學校門口的小賣鋪便宜處理一批風箏,我上前詢問了價錢,3.5元一個,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條紋圖案的風箏,再三叮囑店家給我留著後,便一路跑回家。一回家便打開自己的存錢罐,裏麵加起來隻有2.5元,還差1元,於是我便向母親要錢,平時母親很少給我零花錢,但是那次母親很痛快地給我了。我興衝衝地拿了錢跑向小賣鋪,買到了心儀的風箏後,便迫不及待地到麥田裏麵去放風箏。那段時間,隻要放學後作業做完了或到了周末,總會看見我在麥田裏放風箏的身影。風箏線斷了幾次,但很幸運,飛走的風箏每次都能被我找回。即使線輪上打過結的線參差不齊,我也對我的風箏愛不釋手。
長大後,再也沒有放過風箏,也沒有再見過滿麥田都是放風箏人的熱鬧場景。我想,也許是現在的大人們太忙了,孩子們的玩具太多了,慢慢地放風箏這項娛樂活動便不再流行。近些年偶爾看見別人放風箏,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放風箏的場景,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,但終究是沒有再去拾起風箏線輪。現在我的孩子也一天天長大了,希望有一天在綠油油的麥田裏,吹著微風,陪著他再放一次風箏。(陳國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