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全市場化“創”出效益與活力 ——貴州發耳煤業公司完全市場化建設側記
自修瓦斯便攜儀,勞務費每月200元;維修防爆照明燈,勞務費每盞80元;運輸大巷軌道回收,勞務費每根40元……
4月3日,在貴州能化發耳煤業公司完全市場化欄目內,筆者看到了這些“完全市場化+勞務競價平台+修舊利廢”項目和職工現場寫實工作照。據了解,這些項目不僅有單位承包,還有個人承攬,全部由在崗職工利用業餘時間兼職完成。
明碼標價,如實兌現
“無論是承攬的項目、工作中解決的問題,還是提供的有償服務,要付多少錢,都要有明碼標價,如實兌現。”該公司計劃財務科副科長張傳喜表示。
“一個空油桶3元,一個截齒5元,所有廢舊物資都有明確的收購價,上個月通過回收廢舊材料,我多了幾百元收入。”升井從不空手的生產服務中心職工王開亮說道。
該公司副總工程師嶽青說:“礦上組織開展不同層級聽證會,對勞務定價。如今,全礦生產經營和後勤服務的很多項目,都有價可計。就拿機電運轉工區來說,先後召開聽證會10餘次,實現了市場化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的突破。”
自從完全市場化建設以來,該公司原煤產量、掘進進尺、職工收入都有大幅度增加。
下班還在找活幹
“過去,但凡安排有點技術難度的活,大家都不願意幹,能幹的也說不能幹。現在,能幹的搶著幹,不能幹的學著幹。”抽采工區副區長張仁軍說。一個叫徐同民的52歲老職工,主動找資料、拜師學習技術,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。
在綜采二區,有一個名叫崔小軍的職工,別看他年輕,卻是名技術大拿。筆者看到他3月份的工資為9143元,收入水平排在全區前列。該區區長袁濤說:“崔小軍是出了名的愛學習、肯鑽研,推行市場化後,好多職工都拜他為師,是我們區的‘寶貝疙瘩’。但是在過去,他可是大家看不起的‘傻小子’。”
“推行完全市場化還能治病。”運搬工區電機車班班長羅豹侃道,“過去,職工幹活挑肥揀瘦,安排重活,不是腰疼,就是頭暈。現在,大家不但爭活幹,還專挑‘硬骨頭’。”
筆者在生產服務中心看到,一個下了班的職工還在找活幹。
此外,該公司還推行“日清日結”、“班清班結”、現金記賬製度,職工每日收入當天可通過信息平台和上牆公示查詢,真正讓職工幹明白活,算明白賬,拿明白錢,形成了“人人為成本而算、人人為效益而幹”的良好局麵。
“以前幹活記工分,分配有隨意性,不知道每班能發多少錢;現在幹的活都‘明碼標價’,幹什麼活,拿多少錢,心知肚明,現在大家都搶活幹。”小劉介紹說。
勞務競標成“熱門”
“機電運轉工區、生產服務中心提前完成DTL120/3×280膠帶運輸機技術改造和DSJ100/2×110膠帶運輸機安裝工程施工,各獎勵15000元。機電運轉工區支付給生產服務中心撤除舊膠帶和運送物資費用9168元,機電運轉工區實際掙到46558元,生產服務中心掙到55726元。”在該公司完全市場化通報會上,通報了這一成績。
今年2月、3月、4月,機電運轉工區和生產服務中心通過“市場化+勞務承包”,所屬班組都承攬到自己的業務。
機電科機廠通過“市場化+勞務托管”,托管有技能職工積極參與修舊利廢,人均月收入較年初增加1500元左右,60%外委修理加工業務實現了自營。
機電運轉工區通過“市場化+修舊利廢”,承攬了井下乘人車防腐工程。礦上對機電運轉工區實行一級結算,機電運轉工區內部通過各隊的二次競標,再把任務分解下去,切實體現了“幹活掙工資”的理念。
機關各單位全麵參與勞務競標及承包,機電科承包滅火設施的維修管理,運搬工區承包井下沉澱池清理,救護隊承包地麵水溝的清理,護衛隊承包地麵圍牆的維修及管理……
一時間,勞務競標及承包竟成了該公司的“熱門”。(楊寶海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