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瑞平:過年感悟
過年感悟
花開花落,年複一年,不經意間,已步入不惑之年,而隨著時代的發展,工作節奏的變快,濃濃的春節氣氛漸漸變淡,兒時的年味兒也早已成為遠逝的風景。
在兒時的記憶裏,隻要季節的腳步一跨進臘月門檻,古老而新鮮的年味就日漸濃烈起來。孩子們總以過年為樂事,老早就掰著指頭算計開來,巴望著春節早些到來。因為在春節期間,可以把平時背不完的題、做不完的作業全都拋在一邊,輕輕鬆鬆玩耍幾天;平時在吃穿方麵的奢望,春節裏也會得到一次小小的滿足。如果能討得長輩們的喜歡,說不定還能得到幾個少得可憐又彌足珍貴的壓歲錢。因此,大人們都說:過年,實際上都是為孩子們過的。
記得小時候,似乎那時的孩子們都盼望過年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,人們的生活水平大抵相同,雖然與現在相比,那時物資生活遠不如現在,以致有些緊俏物品憑票購買,人們吃的穿的沒有現在充裕,但人們的春節過得也有滋有味,因此對那時的春節,記憶也很深刻。那時的過年,對於孩子們來說,春節的祈盼,莫過於春節穿上新衣服、吃上可心的零食、得到長輩們分發的壓歲錢,還有放小鞭炮、看扭大秧歌等。春節之際,大人們更講究吉利,相互說著拜年話,把家裏布置得紅紅火火的,大門上的紅對聯、紅燈籠讓人一眼看到喜慶的氣氛。不要說年夜飯與現在相比還不夠豐盛,也不要說微薄的壓歲錢,更不要說相當部分家庭生活的窘境,但人們遠遠比現在重視春節。
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,年味兒卻越來越淡。論吃,大魚大肉並非節日才吃得上;說穿,新衣服並非節日時才買,連最重要的過節儀式——吃年夜飯,也被人們簡化成到酒館飯店裏撮一頓了事。忙年忙年,過年就得忙。其實,忙也是一種心氣,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信心的心氣。忙才有味,忙才有趣。但如今這年月,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家都為你準備好了,隻要去一趟商場,年貨就買回家來了。即便你想忙,恐怕也忙不起來了。“忙年”變成了“閑年”,年味兒就更加淡化了,以前那種過年一家人圍在一起有擀餃子皮的、有拌餃子餡的、有包餃子的,大家忙得不亦樂乎,那情景那感覺已經成為一份永久的追憶了!
細想起來,春節並非光陰流逝所帶來的一種必然,而是人們本身的一種需求:千篇一律的日子難免會讓人生厭,日複一日的奔波與勞作免不了讓人生出一種不堪重負的疲憊,如果能夠換一種方式來充實一下生活,找一個理由來鬆弛一下神經,讓熱熱鬧鬧的氣氛給平淡的生活營造一份別樣的滋味和美麗,豈不更好?於是,便有了春節,有了像老人一樣慈祥、滿含著溫馨和撫慰的春節。
很顯然,春節是所有炎黃子孫共有的吉祥福祉。不論是飄泊海外、遠涉重洋的遊子,還是羈旅他鄉、輾轉遷徙的兒女;無論是掙紮底層、孤陋寡聞的草民,還是高官厚祿、養尊處優的貴人,心裏無不揣著對春節的眷戀,無不懷抱著對過年的珍視。一句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的詩句,凝結了人們心頭幾多深情!一俟年關迫近,跋涉於迢迢旅程的人們,那種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,那渴望回鄉的殷殷目光,無一不是因春節這根幸福絲帶所牽動所濡染。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,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飽含深情,曠世持久,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,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無比虔誠,曆久彌堅。
春節是一汪淨化靈魂的清泉。春節是親情的凝聚。那四處綻放的禮花和急促歡欣的鼓點,激發起人們和睦共處、人心向善的共鳴。平時深陷在世俗紛擾中難以脫身的人們,在流光溢彩的年節裏都露出了孩子一般純真的笑臉。短暫的棲息之後,必定是又一次艱辛的跋涉。
2013年1月21日
